回顾一下本周行情,大家能发现,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,都属于非常良性的突破,要题材有题材,要成交有成交,要情绪有情绪......
但就一个问题:赚钱效应并不理想。
一,本轮牛市完全不同
这点确实是本轮牛市和以往牛市完全不同的地方。
君不见,
融资1.85万亿,都创9年新高了,但指数连3400点都没到。
10年期国债利率1.9%,比银行利息都低了,股市回报异常突出,但大行情依旧没看到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?
道理不复杂,大家被晃点了太多次。
比如:某个十一长假,万人排队进场,然后被套在山顶。
随后的每一个发布会前夕,也同样会出现类似行情。比如:11月5号、7号、27号、29号.....
展开剩余85%那么问题来了,每一次你都满腔热情往里冲,最后发现都是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那么你会怎么做?继续献爱心?还是这次先稳一稳?
二,树上10只鸟的问题
树上十只鸟,一枪打死一只,还剩几只?
很多人赔钱,就是这道题没算明白。
2022年以来的一系列的事情,大家琢磨琢磨:
几年前,有一家房企出了问题,最后其他房企是什么情况?
去年的信托机构雷了,后来其他类似机构出事了多少?
去年“雪球”爆了?很多人在那算存量规模,但这些事影响的仅仅是那点存量吗?
再回到这个问题:树上十只鸟,一枪打死一只,你觉得还剩几只?
那么,小微盘股走到现在,涨起来确实猛烈,但最近是不是连续跌停也出来了?
如果出现了明显的问题,你觉得后面会怎样?
或许很快大家就会明白这个市场,谁是谁的刀,谁又是谁的菜?
三,新的热点
现在,确实有不少人在找新的热点。他们密切关注,题材跳水的时候,哪些板块反向上涨。
但我认为,这么看问题,依旧会后知后觉。毕竟哪手机盯盘现在不是麻烦事,哪怕上班族都能做到,更何况自媒体时代,要想了解一下今天盘面上的变动,没有一点困难。你知道的时候,多数人也都知道,没有优势,缺乏价值。
实际上,在这个市场里,专业机构永远寻找获利阻力最低的那个方向,然后引导其他资金前去抬轿。所以普通投资者都知道的好事,一定不是专业机构整活的方向。
专业机构在一开始的动作,一定是利用这种市场中的混乱来隐藏自己。而对于机构,隐藏也并不困难,本身机构动作,就和游资、散户的交易是混一起的。
反倒是普通投资者要看清机构动向,变得非常困难,因为很难从混在一起的交易中把机构动作给分辨出来。所以很多时候不得已,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明显上涨的热门股上,而这正中专业机构的下怀。
虽然大家都知道,机构投资者的「交易行为」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。
但问题是,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,那怎么办?
其实,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。
简单说就是:先把所有的「交易行为」数据先保存下来,经过长期的积累后,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,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「交易行为」特征了,这太重要了,大家看下面的数据:
我们看下图这个,最近走出第二波上攻的股票。该股虽然上涨,但参与其中获利并不容易。因为该股在快速上攻之前,其实一直在横盘震荡,不显山露水,很难发现。而上攻虽然猛烈,但也就3天,等到大涨之后再觉得这个过好,追买的人直接就被套,两天跌幅超过16%。
但换个角度,用系统观察「积极机构动作」,就能发现橙色的「机构库存」数据,在没涨之前已经提前出现,并且持续,说明机构在没涨的时候已经积极参与,并且参与这个股票的阻力很低,所以能持续出现橙色的「机构库存」,而这就是反击先兆了。虽然当时观察到该股的「机构库存」数据持续,也不能预知4天后该股就爆发了。但是股价不涨,持续的机构积极参与,本身就是异动,值得去注意。比起5000多只股票里找黑马要强多了。
所以,市场激烈博弈的时候,去猜行情何去何从,基本就是碰运气,人也不可能天天都运气爆棚。但观察机构动作变化,却能够体现出转专业机构对当前市场的态度。而同样对于没涨的股票,态度越来越积极的股票,自然比态度消极的股票更容易上涨。
四,关于利率
最近,很多朋友盼着降息,似乎之前潘神也说过,会有降息动作。
但有一说一,大多数情况下,利率只是结果,而非原因。无论加息还是降息,央行大都是被动的,是宏观市场“逼迫”的结果。因此在做降息情景分析的时候,应该把假设和结果倒置,不是思考:利率低了市场会怎样怎样变化,而是要思考:市场在怎样的情况下,利率会更低或更高。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,都是骗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